唐宋禅诗话语体系中表征迷失论的第一组话语是“迷头认影” 意象群。“迷头认影”意象群主要有“迷头认影”“骑驴觅驴”“骑牛觅牛”“认贼为子”“春池拾砾”“阳焰”“空化”“水月” 等象征譬喻。
“空花”“水月”等,也是执幻成真而导致本心迷失的象征。“空花”是空中之花。患有眼翳或用眼过度的人,会看到许多似花非花的幻影。实际上虚空本无花,它只是病眼者所产生的幻觉。《楞严经》卷六谓:“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圆觉经》:“妄认四大为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空中花及第二月。”《圆觉经》以妄见空华譬喻世人执妄为真,从而导致了自性的沉迷。
禅宗借用“空花”来比喻虚妄之心所见的各种事物没有实体。“一翳在眼,空花乱堕。”(《景德传灯录》卷十《灵训》)“一翳在目,千花竞飞。一妄动心,诸尘并起。”(《宗镜录》卷五十四)众生之心迷惑狂乱,无中生有,执幻为实,遂引起无穷的烦恼尘劳。“向翳眼人说空中无花,对狂病人说目前无鬼,徒费言语,终不信受。”(同上卷六十四)由于众生以幻为实,患得患失,从而导致了无尽的轮回之苦。白居易《读禅经》描状了世人执幻为真的虚妄: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那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全唐诗》卷四五五)
一切诸相皆非相。得了道的境界是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无余涅槃是大乘境界的道果。但如果执着于无余涅槃,把它当作一个境界来追求,就反而落入有余涅槃了。言下顿悟,廓尔忘言,即可一了百了;人生如梦,所作所为更是梦中之梦,是虚幻中的虚幻。空花本来虚,阳焰原是幻,因此不可求什么果位,觅什么禅道。有的参禅者踟趺打坐,拼命想压制心中的杂念,以为这就是学佛就是清静,结果内心反而躁动得更加厉害。如果不求清净也不求空,自然而然,方是不禅不动,契合如如本心。此诗形象地摹写出世人执幻为真迷失自性的境况。
禅宗主张,“了根达境,免却空花”(《祖堂集》卷一《提多迦》),空花本假,由于世人用生了病的眼睛来看虚空,虚空才出现花影,实际上虚空还是虚空,并没有生出花朵来。禅宗提醒学人不可执幻成真。了达万境如空花,便不会执着黏滞,从而超越是非对立,“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信心铭》),“心法不实,莫谩追求;梦幻空花,何劳把捉”(《五灯会元》卷十六《真悟》)。悟心绝点瑕,容不得任何分别。只要有丝毫的动念,就离开了它清净的原点,而生起了重重花影。
“空花”也是禅僧诗客最喜运用的喻象之一:
随顺世缘无里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张拙偈,《五灯会元》卷六《张拙》)
生死若空花,去来如鸟迹。
(法演《悼四祖演和尚》,《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二《法演》)
展开全文
道本无瑕,拟心已差。
才生朕兆,遍界空花。
(清远《坐禅》,同上卷三十《清远》)
法法尽含真妙用,莫将眼病见空花。
(守初《法身颂》,同上卷三十八《守初》)
艳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全唐诗》卷四三七)
举世只知叹逝水,无人微解悟空花。
(贯休《山居诗》,同上卷八三七)
莫为狂花求眼界,须求真理定心王。
(卢钲《勖曹生》,同上卷七七一)
披云示驶月,拂果去空花。
(宋祁《和成上人》,《全宋诗》卷二〇六)
禅心究实际,慧眼绝空花。
(文彦博《送弥陀实师访积庆西堂顺老》,同上卷277)
空花根蒂难寻摘,梦境烟尘费扫除。
(王安石《北窗》,同上卷五五四)
浮世本幻妄,空华电露然。
(张来《冬日放言》,同上卷一一六〇)
久知喧寂两空华,分别应缘一念邪。
(朱松《书护国上方》,同上卷一八五七)
如今衰飒悟空华,现在去来飞电走。
(范成大《病中不复问节序四遇重阳既不能登高又不觞客聊书老怀》,同上卷二二六八)
“水月”是水中的月影。水中的月影似有而实无有。《诸法无行经》卷上:“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水中本来无月,天上之月和地上之水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人们应当了解一切现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虚幻不实。《摩诃僧祇律》卷七载有井中捞月之典,猴子去捞水井中的月亮,结果掉到水里被淹死,譬喻愚者认幻为实,起心追逐,徒劳无功,身陷灾苦。“水月”遂成为禅僧诗客喜爱讽吟的意象。《证道歌》:“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王梵志诗云: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
如采水中月,似捉树头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王梵志诗校注》卷三)
人身本空,如水中月影,树头风声。众生不明身空之理,执幻成真,以假为实,身处梦中而不知其为梦。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这也表达了执幻为实的徒劳。
摘自吴言生《唐宋禅诗的话语体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