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应对
  • 作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5-04-01    点击率:

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与应对

郑州大学  余丽

       互联网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治安全的一部分。今年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安全总部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人民的安全。人民的安全与政治的安全是不可分的,经济安全是基础,军事文化社会安全是保障。以促进人民安全为主,走出一条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维护信息技术安全同等重要的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前者拼的是硬实力,后者斗的是软较量。二者加在一起,构成网络安全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当前,某些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信息强势”,将网络变成对他国渗透破坏的主渠道,大肆输出西方意识形态,鼓吹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诋毁、攻击他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积极推行“和平演变”和实施“颜色革命”,导演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某种程度上看,意识形态渗透已成为西方“网战”的主要形态之一,它与基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硬摧毁”一样,对目标国的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挑战。

       基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加之中国正处于由大向强转变的特定历史阶段,被认为威胁到在位大国的利益。因此,西方某些势力已经把中国作为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与攻击的重点。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在其国内辩论中曾公开宣称,要与中国争夺新一代的互联网民,希望通过影响他们带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借此扳倒中国。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也曾多次发表关于互联网自由的演讲,对中国的互联网政策进行抨击,甚至煽风点火,企图拉拢部分互联网企业抵制我国的网络管理政策。由此看来,我们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这已经是客观事实。

       正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所以,我们要像重视信息技术安全一样,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可以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没有国家政治制度安全,国家治理体系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也就成为了奢谈。

       我国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上网用户,是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网络已经形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虚拟社会。治理社会,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要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同样,治理互联网,维护网络安全,固然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装备作为重要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需要法规体系作为其制度保障。尤其在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技术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必须通过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逐渐制定并落实一套成熟与定型的网络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发挥制度效力,在有效保障网络社会发展的同时,确保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

       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必须不断规范各项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信息传播整体上是自由的、开放的,不同的思想、言论都能在网络得到有效表达。但绝不能因为保障网络自由、倡导兼容并包,而允许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的错误言论与思潮在网络上泛滥。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网络立法治理,来规范涉及意识形态尤其是涉及党和国家基本制度的言论。这方面,美国是我们的“老师”。纵然美国一向标榜自由和民主,也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毫无约束地运用互联网。事实上,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互联网内容进行规制和管理的国家。1978年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电信法》、《通信内容端正法》等130多项涉及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有权对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进行审查,要求不得利用互联网宣扬种族主义、恐怖主义等言论,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威胁到总统和国家安全的言论。事实上,对于有人宣传左翼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美国也将其纳入重点审查范围。一方面,美国利用社交网络,在西亚北非动荡和乌克兰事件等中扮演幕后推手角色;另一方面,美国国土安全部副部长卡琳·瓦格纳在国土安全和国防会议上表示,由于看到社交网络在西亚北非地区的动乱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该机构已开始起草监控脸谱和推特等社交网站的新法规。这表明,美国一方面试图通过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使“祸水东引”,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立法来保证祸水不被引到自家门口。事实也证明,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相机管理,人为色彩严重,尺度把控很难,而通过立法来解决,就有了标准与依据。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还必须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做到有法必依。要认真落实属地化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要求,把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相结合,确保已有法律和规定能够落地。当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一些互联网商业门户网站,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无视社会责任与国家安全,对已有的网络法律法规,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特别是,明明知道某些微博大V在肆意攻击党和政府,肆意丑化党史军史革命史,却因其拥有大量粉丝,因其能制造热点话题,带来点击量和微博活跃度,因此不但不按相关管理部门要求予以制止或纠正,相反却暗中加以支持和纵容。也有少数互联网管理官员,为了挣得所谓“清名”,对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严峻性不敏感,对违反法规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短视行为,只会助长网络违法现象,扰乱网络意识形态频谱,破坏网络社会治理体系,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分析了活力和有序的辩证关系,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暗流汹涌也不行。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加强网络社会治理,同样必须处理好活力和有序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开放性与动态性。一方面,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使之呈现出有序发展的格局;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越界滥管,甚至扼杀互联网的活力和发展。

         首先,应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管理。从网络思想舆论领域总体情况看,无非有三种内容:一是红色内容,宣传的是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呼应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是正能量;二是灰色内容,宣传的是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应的是多元利益诉求与各种社会思潮,但不直接威胁主流意识形态;三是黑色内容,宣扬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借以攻击我们党和国家基本制度的意识形态,放大制度缺陷和社会阴暗面,甚至制造传播谣言。针对三种不同内容,网络社会治理要采取不同对策。对红色内容,要积极加以扶持。对灰色内容,要在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前提下,积极加以引导。而对黑色内容,必须勇于用法律的武器,加强限制和管控;对其中蓄意造谣生事的,必须落地查人,依法惩处。

         其次,要主动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活动空间。在管控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必须做大做强做活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以正面声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上舆论。这方面,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者与管理部门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某种程度上看,一段时期以来,互联网上反主流意识形态言论之所以呈现泛滥趋势,是与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者不懂网、不知网、不会网因而不触网有很大关系,与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用传统的管理纸质媒体方式来管控新媒体的做法有很大关系。下一步,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学会用网,善于用网,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正面主张,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管理部门要适应新媒体特点,一方面要不断压缩错误言论空间,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放大社交网络中的“美丽网事”、“点滴感动”,推出“平凡英雄”,宣传“最美人物”,倡导“最美精神”,着力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新风,提升网络社会的活力与能量。

         要加强对网络正常民意表达的保护力度。网络与新媒体,作为一种现代传播工具,总体上在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最终目的是在维护网络安全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网络社会发展繁荣。因此,本着“法无禁止即可”的法治精神,在遵守法规的前提下,一定要放活网络思想,善用网民热情,完善网络表达机制。特别是,不能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为由,对自发性的网络反腐、网络监督以及正常网络话题讨论进行打压。要相信我们的广大网民和人民群众是有辨别是非能力和维护正义的觉悟的,即使一时受了欺骗,一旦了解了真相必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坚定正确的立场。我们共产党有这个气度,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自己在实践中教育自己、提高自己,成为网络的主人。对网上的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还是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靠深入细致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靠群众的火眼金睛,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还网络以清风正气,使网络清新起来。

       网络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互联网推动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搭建起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革,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交锋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着当前社会的新形势、新特征与新挑战,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站在时代和战略发展的高度,科学分析互联网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的影响,理性认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应对,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说服力、凝聚力与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在互联网时代的安全性。本文以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变迁为出发点,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网络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既充分肯定与认识了网络社会的积极影响与社会功能,又不回避它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观点与建设策略,力争在建设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网络阵地的同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刻保持先进性,与时俱进。第一章本文试图从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联性与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境遇,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功能拓展,并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实现了虚拟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平等与开放程度,削弱了国家对信息的控制,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渠道发挥的政治、经济、文化引导作用,则有利于应对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化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第二章本文具体论述了网络意识形态。这包括了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基本特征、传播机制、构成要素的分析与考察。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性认知的深化对于优化与扩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互联网搭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为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提供了新的途径,拉近了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为社会思潮的整合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意识形态工作方式与方法的改变则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第四章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挑战问题。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与技术优势、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泛滥、网络舆论推手的推波助澜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力,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化地位。加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举步维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第五章主要关注并研究了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观点。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建立新的价值追求,争取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与公民教育、道德建设、经济同步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改变意识形态的传统建设路径,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律、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新媒体应用与教育思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通过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提高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认同程度。第六章明确提出了利用互联网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并重,促进大众化进程,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与战斗力。针对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意识形态工作要进一步巩固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同时,包容与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实效性。同时针对网络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促进网络立法,确保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国与国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纷纷利用互联网,加紧进行信息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争夺。新形势下,我们党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有效驾驭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变化,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文化领域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政治路线的认同;直接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我们要高度警惕,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积极回应互联网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

        那么互联网对大学生有什么利与弊?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的回答: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占35%,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道德水平占10%。这个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并且是主要作用,但也存网络对大学生智力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网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网络是一个广阔空间,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在“网络对你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多选)”问卷中A、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占47%。B、认识很多朋友,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减轻学习或其他方面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占39%。C、获取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占14%。D、花费太多时间上网而使成绩下降占12%。E、沉溺于网上娱乐,无心向学占7%。在这项调查中,前三项占的比例足以说明网络对大学生的智力素质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网络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就像一条大河,挟裹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就其与大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因此,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业和就业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某些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这在调查结果中都有显示,在上面的举例中已提到。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在对大学生对网恋的看法调查中,只有49%人反对网恋,可以尝试网恋的占到了51%。个别同学还有网恋经历。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对大学生的上网必须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和适时地指导。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大学生引到网络学习中去,学院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把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完全向学生开放,并加以有效地管理。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健康的教育、学习网站。让大学生上网是为了或浏览大型的图书网站,或利用网络下载学习资料,或写博客,或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果大学生能把上网的目的放在这些方面,那么网络也就能真正地发挥了它的传播作用,大学生的学习也将是轻松加愉快的学习了。

        那么如何积极的应对互联网意识形态的问题呢?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等,采取的手段是动员集体学习、组织收听收看、辅导讲授等。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单向的,执政党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民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与这种传播模式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执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传播,控制传媒,对信息进行筛选,防止危害政治和国家安全的信息散布。而互联网产生后,信息发布和传播的方式完全改变了。在互联网上,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可以自主地参与创造,自由地进行交流,传播有关信息,发表意见看法。网络的开放性、多元化和互为主体性,使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义”数以万计、无奇不有。各种观念和“主义”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置,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就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理论观念等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对某一事件或理论动态,人们听到看到的不仅仅是执政党方面的报道、阐释,还会听到看到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信息和观点,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所有这些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造成强烈冲击。面对冲击和挑战,加强和改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显得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如何认清网络传播的特点及利弊,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成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重要课题。

  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考察互联网对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可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强烈冲击着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又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全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对于互联网的“双刃剑”属性,我们要坚持“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积极适应新形势,尽快掌握新技术、新业务,使之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

  首先,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互联网时代社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和社会文化多样化之间的矛盾。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时刻以保持党的先进性来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形势越复杂,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持唱响网上理论宣传的主旋律,确保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形成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阵地。积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网上宣传普及活动,引导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问题,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要尽可能地代表、综合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这样才能动员、集合起社会上最广泛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包容”不是不讲党性、不分主流和是非的大杂烩或无原则的妥协,而是与时俱进地容纳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新观念,合理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其次,创新网络传播体制和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科学的理论也需要有效的传播。意识形态除了要具有内容上的科学性外,同时还要保证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否则难以为民众所知晓、所理解,自然也就谈不上信仰,无法赢得不同意识形态传播上的争夺战。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必须不断创新。在互联网条件下增强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就要树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传播新理念,建立开放的传播新体制,实现传播方式的即时性、形象性和互动性,努力扩大和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要改变过去那种集中统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管理的体制和手段,代之以开放的、双向互动的传播体制和手段。从传播机制看,应该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技术手段,遵循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传播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从传播手段看,要在传统的集体学习、面对面辅导讲授、个别谈心等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电子邮件、静态网页、BBS论坛、聊天室、视频和音频,甚至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平台来创新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增强意识形态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阵地,积极推进我国的“网络民主”进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民主政治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内容。我们应当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民主”进程,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互联网使政府和群众之间有了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为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支撑和保障。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因此,我们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推进网络民主进程。近几年来,网络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每年两会期间的“网上两会”和总理对网民提问的积极回应,以及公共事件中网络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等,充分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